“福州,有福之州啊!七溜八溜不离福州!”
2021年3月24日,福山郊野公园,在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观景平台“祈福台”远眺福州新貌,在“福榕园”与市民亲切交谈。蓝天白云下,城市高楼鳞次栉比,福州软件园掩映在满目苍翠中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有福之州——
2021年,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再次突破万亿元;
2021年,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、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国际盛会在福州接连举办;
2021年,福州将“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”、中国十大“大美之城”等“国字招牌”收入囊中……
这些荣耀为有福之州增添新的幸福成色。
对福州人来说,新时代福州之福,源自一组数字,那就是“3820”。
20世纪90年代初,改革开放大潮激荡。着眼于21世纪,着眼于福州的现代化建设,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高瞻远瞩,科学谋划实施“3820”战略工程。“国之大者”,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。一切由此启程,一切因此壮阔。
从“纸褙福州城”到宜居新福州,从广植榕树到绿满榕城,从盯紧“菜篮子”工程到打造“种业硅谷”,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从闽江架桥到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,从政府“一栋楼”办公到居民办事“一趟不用跑”……
30年来,福州始终坚持“3820”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动摇,在这个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引领下,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,书写榕城大地的时代巨变。
生态之福 共享绿水青山
初夏时节,泛舟白马河上,绿意繁花夹岸而生,榕树、古桥、雕塑,沿途都是浓浓的榕韵乡情。
白天福船悠悠、夜晚如梦如幻,“老福州”吴如玲的手机相册里收藏了许多白马河的美图。在白马河畔住了近50年的她,见证了这条水系的美丽蝶变:“福州大规模治理内河水系,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上开始的,30年来,环境越来越好,满心满眼都是幸福!”
良好的生态环境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20世纪90年代初,福州城区经常内涝,水体出现黑臭,群众反映比较强烈。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,前瞻性地提出“全党动员、全民动手、条块结合、齐抓共管”的治水方略。他推动实施西湖综合整治,推动建设福州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,推动出台《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规划》《福州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》,用切实举措、制度创新还市民清新内河。为破解“垃圾围城”难题,他亲自谋划、调研选址,推动建成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这一跨世纪的造福工程。
荏苒时光,见证了历届福州市委、市政府对城市生态建设的不变初心与接续奋斗。
今日福州,蜿蜒流转的内河水系与拥城入怀的浩荡江水,成为山水城市的标志性名片。
福州持续推进河湖水系治理,对城区139条内河展开综合整治,一条条内河水系,形成相互交织的风廊、水道、绿带。2018年,福州荣获“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”。
通过全面推行“河湖长制”“河长日”机制,福州构建了以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党政主官担任河长的纵向到底行政河长组织体系,福州市河湖水质达“十三五”以来最好水平。
“两江四岸”迎来美丽升级。多条精品景观带旅游线路,串起长达140公里的江岸线,山清水秀、文盛景美的国际化山水城市魅力尽显。
今日福州,一代代生态建设者坚守初心,破解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问题,让福州更加绿色。
2017年起,对标“国内一流、国际领先”,福州实施22个重点项目,打造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,涵盖垃圾协同焚烧、生态修复、餐厨、危废、厨余、大件等所有生活垃圾处理体系。2020年12月31日,福州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中率先实现原生垃圾“零填埋”。
今日福州,公园城市里的诗意栖居时时可享,中国十大“大美之城”与“千园之城”的魅力抬脚可寻。
“福源”“祈福台”“藏福洞”……在市民林娜的相机里,福山郊野公园内以“福”字命名的景点随处可见,山峦、草木与蜿蜒步道间,皆是鲜活的风景。
“现在全国都在抓生态文明建设,福州一年四季常绿。生态就是一个最好的条件。”从“全民动员、绿化福州”,到“绿进万家、绿满榕城”,历届市委、市政府始终珍视福州的生态优势,倾心呵护绿水青山。
目前,福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.09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.82平方米,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%。近1500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,道在山间行,人在园中游;在家门口的小公园,也能找到“推窗见绿、出门见园”的“小确幸”。
保障之福 筑牢民生之基
步入台江区苍霞新城,浓郁的绿意扑面而来,水清岸绿、鸟语花香,耳畔不时传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……
很难想象,20多年前,苍霞还是福州市规模最大的棚屋区。2000年7月2日,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接近40摄氏度高温的正午,走进拥挤闷热的苍霞棚屋区,与各级干部一起亲身体验群众疾苦。他对居民代表说,“请给群众捎个话,政府会把好事办好”。一周后,苍霞棚屋区改造工程启动。次年8月,首批9511名居民回迁“新城”。
殷殷嘱托,言犹在耳。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,近年来,福州持续改造城区连片旧屋区562个、整治老旧小区1587个,惠及群众近70万户;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.6万套、保障性住房6.3万套,更多群众从“住有所居”迈向“住有优居”。
2021年9月,苍霞新城迎来“二次蝶变”,硬件软件设施全面提升,居民们笑逐颜开。“社区便民设施越来越多、越来越智能化,每天光是走走看看就觉得心情舒畅!”居民林玮昕说。
许多“新福州人”也实现他们的安居梦。2022年,福州向台胞推出首批550套公共租赁住房,在福建省数量最多、力度最大。福州市首个由国企投资、建设、运营的U厝长租公寓2月底迎来首批住户。租户陈小姐说,长租公寓物美价廉,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,让她在福州打拼更加有劲。
坚持人民至上,“3820”战略工程对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、社会民生事业等,制定具体发展目标。30年跨越发展,折射着福州人日常生活的幸福升级。
上午11时许,融侨锦江长者食堂座无虚席,满屋弥漫饭菜香味。“步行2分钟,花10元钱,就能吃上‘一荤两素一汤一饭’,太方便了!”居民郑柳鸿满意地说。
饭点一过,食堂摇身一变成了学堂。诗词创作、柔力球、中医养生、针灸等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,丰盈了老年人的内心世界。目前,福州市已建成163家长者食堂,力争年内实现街道(乡镇)全覆盖。
在家门口,不仅有幸福养老,还有幸福“医”靠。
“疑难重症不出省,就近就能得到医疗‘国家队’的服务,看病更方便了。”患者家属陈力这样点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。这个位于滨海新城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21年5月开诊,为福州及周边地区患者带来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美好生活还在广袤的乡村大地铺展。在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坵演村,村民陈掌明通过流转土地,参与了福州城投(永泰)乡村好农场的生态种养项目。“2021年一年增收近5万元!”他的脸上满是喜悦。
1990年5月,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坵演村调研,为坵演村擘画了“山顶林戴帽、山中果缠腰、山下吨粮田”的农业综合立体开发蓝图。30多年来,坵演村始终牢记嘱托,大力发展生态定制农业,打造绿色生态现代化农业观光园,实现从贫困乡村到富美乡村的转变。
脱贫攻坚兜住“幸福底线”。2017年底,福州比全国提早三年、比福建省提早两年,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。
“智治”之福 打造数字样板
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服务中心入口处,居民刘秀彬用手机扫码登录“e福州”自助服务终端,几秒间就免费打印了社保参保凭证、缴费清单。
“在家门口,不用取号、不用排队,就能自助搞定。”刘秀彬说,如今社区生活更便利了、治安更稳定了,日子越过越幸福。
小小社区,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。在福州工作期间,他两度来到军门社区调研。1995年4月,他为军门社区写下“昔日纸褙军门前,今日文明一枝花”的对联,褒扬军门社区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管理的好做法。2014年11月,他第三次来到军门社区,对社区治理作出“三个如何”的重要指示。
牢记嘱托,近年来,福州深入推进数字福州建设,以数字赋能现代化治理,让群众畅享“智治”之福。
为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,“数据跑”代替“群众跑”——
2022年,福建省首张电子化综合许可证在福州发出。福建兴北方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东街第二分店负责人刘明辉说:“以前开一家药店,要办4张许可或备案凭证,跑4个窗口,准备20多份材料,少说也要1个月。现在只要填写一张申请表,很方便!”
数字政府建设“利好”频出:福州在福建省率先实施“一窗受理、集成服务”;实现行政审批全过程“智慧办”,推出30项“秒批”服务、7项“秒报”服务;借助“e福州”APP还可以足不出户指尖办事。
流动的数据带来流畅的体验。“最多跑一趟”事项提升至98.44%,“一趟不用跑”事项提升至84.31%……2021年,福州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八位。
为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,12345平台广开言路——
“感谢你们的快速处理,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!”日前,有群众在福州市12345平台投诉双丰花园垃圾转运桶噪声,台江区洋中街道办事处当天处置妥当、给出反馈,获得群众点赞。
“12345,有事找政府”,这句口头禅在福建发端于福州。作为福州市政务服务的“总客服”,12345平台已开通热线电话、网站、“e福州”APP等11大受理渠道,24小时为群众解忧。
平台已接通1200多家单位,所有诉求及时批转受理,并设置办理期限,对权属不清的问题指定部门兜底处置,力求“事事有着落”。过去一年,平台共受理诉求261.71万件,诉求件受理率、反馈回复率均为100%,及时办结率达99.99%。
为让群众感觉更平安、更幸福一些,智慧警务护航长治久安——
不久前,新港派出所收到大利嘉城商户联名送来的锦旗。商户们说:“感谢民警,一天之内就破了案,还帮我们追回29万多元损失!”
破案“加速度”,来自“e体+”智慧赋能体系的加持。接到商户报警后,民警依托“e体+”合并分析近期类似案件,找到20多名受害者,迅速锁定并抓获犯罪嫌疑人。
福州还创新搭建“五级巡防体系”,先后建成智慧安防小区近3000个,数字防控、合成研判等警务融合机制成效初显,群众安全感率多年保持在98%以上。
文化之福 传承闽都之魂
如果说生活条件的改善刷新有福之州的幸福指数,城市文脉的传承则守住千年古城的根与魂。
日前,2022年“最美窗口”闽都福文化中小学生研学实践首站,走进被誉为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”的三坊七巷。白墙黛瓦、飞檐翘角,与软木画、寿山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映成趣,绵延两千多年的“福”文化,激起“10后”新生代强烈的探索欲。
“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,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!”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物“解救行动”,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依然记忆犹新,并一直感念着习近平总书记。当年,正是在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,三坊七巷才免遭破坏,林觉民故居、林则徐系列遗迹得以加强保护,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得以保留至今,“四个一”机制等一系列创新之举,揭开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划时代的一页。
“保护好古建筑、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,保存城市的文脉,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。”“对待古建筑、老宅子、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、尊崇之心。”2002年、2021年,习近平又两度对古厝保护作出重要指示。
一声声嘱托教诲,一次次身体力行,激扬起古厝保护的不竭动力。以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,福州加快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进程,近年来累计修复三坊七巷、朱紫坊、上下杭、南公园、梁厝等各类古建筑300多处。福州古厝在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中,持续绽放光彩。
当前,福州持续放大“后世遗”效应,加快建设世遗展示馆,加快推进三坊七巷、福建船政等项目申遗,持续擦亮福州古厝、温泉之都、闽菜、茉莉花等特色名片,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。
福州还以蓬勃的文化产业,催生高质量文化供给,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。
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几乎每周都有知名艺术家、交响乐团等举办精彩演出。3年间,来自全球25个国家(地区)的200多个演出团体在这里献演350多场。公共体育场馆遍地开花,海峡奥体中心5年累计接待健身市民298万多人次。
千年文脉滋养文明新风,140万名志愿者汇聚榕城暖流。在福州,“温暖榕城”专项行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,百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示范阵地提档升级,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创新。已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福州,正朝着“全国文明典范城市”目标大步迈进。
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!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的幸福生活,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。
今天的福州,接过历史的交接棒,将始终坚持“3820”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动摇,全面落实“四个更大”重要要求,弘扬“马上就办、真抓实干”优良作风,加快建设文明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城市。
今天的福州,向世界发出幸福邀约,来有福之州,做有福之人,共同续写“3820”战略工程新的幸福篇章。